与传统的儒道佛相融合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风貌-中国茶道与佛教的思想基础茗茶
中国茶道历来与佛教有很深的关系。在我国历史上,僧人与寺院在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我们经常所说的“禅茶一味”就是最重要的茶道与佛教的最直接的联系。那么,中国茶道与佛教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呢?其一:“苦”佛学以为,人世间有多种苦,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
中国茶道历来与佛教有很深的关系。在我国历史上,僧人与寺院在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我们经常所说的“禅茶一味”就是最重要的茶道与佛教的最直接的联系。
那么,中国茶道与佛教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呢?
其一:“苦”
佛学以为,人世间有多种苦,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佛教的“苦”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茶,其实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静”
在中国,我们知道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这与佛教所提倡的静有异曲同工之趣。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凡”
根据茶道精神,就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放”
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而品茶也是一种寻求闲适的生活方式,我们常说的泡一杯清茗,偷得浮生半日闲,即是这个道理。
本文版权归厦门聚祥春实业有限公司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